
《推销员之死》的主角威利·罗曼是一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事业能力的推销员。威利的做事态度强调热心诚恳以及交朋友的能力。他也一度闻名于整个新英格兰,经常长时间开车四处兜售产品。他的两个儿子毕甫与哈比让他在邻里间引以为傲,他的妻子琳达则每天愉快的微笑。很不幸的,随着时间过去,现在他对生活逐渐失去了控制。
这部剧作的结构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:威利不断在他的客厅、下舞台、前舞台以及在虚幻的过去中,还有在想像里与班的对话中移动。米勒透过这些不同的状态,更细腻、完整展现了威利的梦境,以及人生中的现实,并通过让角色出现在或温暖或恶劣的灯光下,比较出角色的各种面貌,最后铺陈出整个完整的故事。

媒体评论:
纽伦堡国家剧院的《推销员之死》带给观众最显著的感受就是整场的“紧张不安”。在主人公一次次的得意与失意、希望和失望的交织进行中,观众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。
——《戏剧周报》2014.2
年轻的柏林导演哈维曼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一种较为“激进”的呈现方式。演出中,喧闹与寂静的猛然切换、悲剧与喜剧的骤变,使人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不断地流下眼泪。
——《纽伦堡日报》2013.12
哈维曼导演选择了用一种嘲讽的、十分夸张的表现手段,讲述了一个失败者的血泪奋斗史。这要比那种煽情的表达方式更能触动人心。虽然没有刻意安排的催泪桥断,但演出结束后,观众的掌声、喝彩声几乎要把剧院淹没。
——《巴伐利亚报》2013
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·洛曼,拎着两只沉重的、装样品的箱子回到家。他极度疲倦,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只有老伴儿林达了解他、体贴他,尽一切努力来维护他的尊严,希望能给他一些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。然而,这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……壮年时代的威利,一付精明强干的神气,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,是他的骄傲。尽管比夫的学习成绩不及格,也没有引起做父亲的重视,因为,他确认比夫将来完全可以当一名体育明星,然而,事与愿违,大儿子比夫多次离家出走,宁愿去当农业工人,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。在沉重的压力下,威利的精神恍惚不定。为了拯救威利,林达呼吁孩子们要怜爱父亲,甚至把威利要自杀的企图告诉了他们。这时,小儿子哈皮想出一个办法,让比夫向朋友借钱,由洛曼兄弟自家独立经营,以期干出一番事业来。这个令人振奋的设想,使全家人抱着新的希望进入了梦乡……为了预祝未来理想的实现,父子们约定在餐馆中聚会。而就在他们见面时,双方带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:比夫没有借到钱,威利也被公司开除了。这使得父子间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,然而,他们谁也没搞清楚,生活不下去的社会原因。最终,威利还是自杀了……为了死后的保险赔偿给家人带来福利。

阿瑟·艾许·米勒剧作家
(1915年10月17日-2005年2月10日)生于美国纽约,犹太人,美国剧作家及玛丽莲·梦露的第三任丈夫。他以剧作《推销员之死》、《熔炉》而闻名,是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。
1983年,阿瑟·米勒应英若诚之邀请来人艺导演英若诚翻译的《推销员之死》。中国也一直有演出米勒作品的传统。《推销员之死》使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,而和玛丽莲·梦露的婚姻则使他成为最受娱乐关注的剧作家。
阿瑟·米勒仅仅花了6个星期的时间创作给他带来不朽声誉的作品《推销员之死》,1949年搬上了百老汇舞台,由著名导演伊里亚·卡赞执导。主人公罗曼成为舞台上的经典形象,他充满出人头地的欲望,利欲熏心,对于美国式的成功所抱有的顽固信念最终摧毁了他。“从字面上来说,《推销员之死》是一部关于推销员的戏剧,但是它已经成了一个神话的一部分,不仅在美国,同时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。”1988年阿瑟·米勒接受一个采访时说。
《推销员之死》也被阿瑟·米勒成功地“推销”到中国。1978年亚瑟·米勒和夫人来到中国参观访问,接待他的是曹禺先生。1983年在北京人艺上演了他的《推销员之死》,由亚瑟·米勒亲自导演,这也是“文革”后第一个在中国上演的外国戏剧。
萨沙·哈维曼导演
1967年出生于柏林,他是一名戏剧导演的次子,青少年时代生活在东德和南斯拉夫。1985年他途经匈牙利去往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,在那里他开始学习日耳曼语言学,并于1988年至1991年期间学习戏剧导演。1991年南斯拉夫内战开始,他为了逃避兵役回到了统一后的德国。1991到1993年他在德国柏林表演艺术学院完成了他的导演学专业课程,并获得毕业证书。
1995年至2000年他从事的是专职导演的工作。自1997年起他受聘于波茨坦的汉斯-欧拓剧院担任导演工作。此外,他还是柏林表演艺术学院的特邀导师。
自2000年至2001年起,他开始以自由导演的身份在莱比锡中央大剧院、德国柏林剧院、开姆尼茨剧院、马格德堡剧院、柏林马克西姆-高尔基剧院、魏玛国家大剧院、比勒菲尔德剧院和汉诺威剧院执导剧本。
2006年他在比勒菲尔德剧院执导的戏剧作品“3 von 5 Millionen”(弗里茨·卡特编剧)被邀请至北莱茵威斯特法伦戏剧节上演出;2011年他在莱比锡大剧院指导的作品“We are Blood”被邀请在穆尔海姆戏剧日中上演。
卡加·普拉萨斯编剧
1972年出生于德国拉姆施泰因,在萨尔布吕肯的萨尔大学学习日耳曼文学和政治学。1999年获得研究生学位后她开始在艾斯灵根的符腾堡州剧院任导演直到2001年。此后,她在萨尔布吕肯的编剧项目获得成功,2005年至2007年她开始在奥斯纳布吕克剧院担任舞蹈编剧。2007至2009年在布伦斯维克剧院担任编剧,2009年至2012年在埃朗根剧院担任编剧指导。2011年,她的作品获得了德国政府颁发的“德国国家文化媒体文化教育奖”,以及“巴伐利亚戏剧日公众奖”。
自2010年起她开始在埃朗根-纽伦堡弗里德里希-亚历山大大学的戏剧和媒体学学院任讲师。
2012年,鉴于她在艺术学上的巨大贡献,埃朗根戏剧促进协会向她颁发了埃朗根戏剧奖。
2012年,她开始在纽伦堡国家剧院任戏剧编剧。
纽伦堡国家剧院
纽伦堡国家剧院是德国最大的综合剧院之一,集音乐、舞蹈和戏剧于一体。旗下五百余名雇员来自30多个国家。剧院拥有歌剧院、戏剧场、室内乐舞台和实验剧场“蓝盒子”四个传统演出场地。纽伦堡国家爱乐乐团在名歌手音乐厅出演音乐会。
纽伦堡国家剧院平均每个演出季上演800场演出,接待30万名参观者。2003年9月16日,剧院由市级剧院升级为国家剧院。自2008/2009演出季起,彼得·泰勒出任剧院艺术总监和总经理一职。
随着歌剧、话剧和芭蕾舞剧的蓬勃发展,纽伦堡国家剧院丰富了这座城市的戏剧生活,众多免费舞台也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。在国际木偶戏剧节来临之际,来自世界各地的木偶艺人在纽伦堡共聚一堂。孩子们可以在儿童文化中心配套的博物馆和剧院里寻找欢乐,其他剧院也为孩子们奉上丰富多彩的节目.此外,一个专门策划的论坛也编织出一张包罗万象的青少年文化活动网。这一切使纽伦堡成为了儿童文化的热土。 十一家文化机构在各个城市街区引领各种文化活动,堪称全德国的典范。
购票说明:
演出购票
*儿童观演事宜:1.2米以上儿童凭票观演,1.2米以下儿童(儿童专场除外)谢绝入场。
*退换票事宜:购票前请确认所购场次和价位。演出票一经售出,恕不退换。
*网站售票事宜:因票品时效性,演出当天16:30为网上售票截止时间。其中演出4天之前在官网购票可选择送票上门或前台自取服务,演出前4天以内购票可选择网上支付并在演出当天前台自取服务。
*以上内容包括演出(时间、阵容、节目及演出票价等)可能有变更,以最终演出为准,仅供参考。
艺术普及活动购票方式:
艺术普及活动可通过国家大剧院官网、国家大剧院会员中心微信、国家大剧院票务管家微信、拨打订票热线66550000或在国家大剧院售票处订票。
享有艺术活动权益 (10元购周末音乐会、免费艺术讲座、大师见面会、艺术沙龙、公开排练) 的会员可使用相关权益订票,其他感兴趣的会员及观众也可通过上述方式购买艺术讲座活动票、周末音乐会演出票,票价40元。
一、周末音乐会
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第一个周一,开始销售下一季度所有场次周末音乐会的演出票。
周末音乐会(包括青少年普及音乐会)票价 :
使用周末音乐会权益购票:10元/张(每场限1张)
其他:40元/张
二、经典艺术讲堂、走进唱片里的世界
经典艺术讲堂、走近唱片里的世界中所有活动均为艺术讲座活动,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第二个周一,开始销售下一季度所有场次艺术讲座的活动票。
艺术讲座活动票价:
使用艺术讲座权益购票:免费(每场限1张)
其他:40元/张
联系方式:
地址:中国·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
邮编:100031
电话:66550000